sohu_logo
新闻|女人|娱乐|旅游|教育|财经|体育|健康|吃喝|文化|汽车|IT|母婴|星座|城市|校园

网友互动:礼物押宝  积分竞猜

给编辑投稿
财经社区首页 > 财经社区热帖

中央拟再出台新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来源:
楼主:成功的摇篮  [zhang_mingxin@sohu]

  2010年4月14日 19:54

[世华财讯]对于下一阶段经济工作,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坚决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的税收政策。分析师认为,加速上涨的房价令楼市调控举步维艰,前期调控基本失效,后续调控仍不明朗。此轮楼市调控如何落幕仍有很大的悬念,关键还得看中央政府的安排。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在显现,强化了通胀预期,特别是部分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比较突出。

会议强调,坚决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各城市政府要切实负起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责任。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增加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应。实行更加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的税收政策。

据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截止3月份,全国主要城市房价同比连涨10个月,环比连涨了13个月。同比涨幅居前五位的城市分别是海口(+64.8%)、三亚(+57.5%)、温州(+22.3%)、金华(+20.9%)、广州(+20.3%)。环比涨幅居前五位的城市分别是金华(+3.2%)、三亚(+2.5%)、上海(+1.9%)、西安(+1.7%)、海口(+1.6%)、 北京(+1.5%)。

分析师指出,加速上涨的房价令楼市调控举步维艰。前提调控基本失效后,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后续调控被迫加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3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同时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住建部表示,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和住房供应不足的城市,限制购置多套房或大批量购置住房的炒房行为。

国土资源部13日把房地产市场调控纳入2010年“双保行动”。根据安排,国土部将实施土地调控保障专项工作,在第三季度集中开展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政策执行情况检查,重点检查土地供应和供后使用情况。针对土地出让方式调整,国土部首次明确表态,将全面推广综合评标办法,推行土地出让预申请制度。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在海南参加博鳌论坛时透露,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敞口现在相当庞大,银行应对地方融资平台上的土地项目逐个跟踪,并根据各级政府的资质情况区别对待。并称,银行不应对投机投资购房贷款,如无法判断,则应大幅提高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另外,两会后出现“地王”中多有央企的影子,为此,国资委要求78家非地产主业央企必须逐步退出房地产;随即又要求78家企业在15个工作日之内提交退出方案。市场人士认为此举对当前地王现象无济于事,土地招拍挂制度本身就可能产生地王,而且除了这78家,还有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行,它们在楼市的影响力很可能在78家退出后倍增。

市场供给难以在短期内增加,所以中央正在力求从需求的角度进行调控。从近期媒体吹风来看,后续政策重拳将主要集中在对房产持有环节增税、从严征收土地增值税、提高首付比例以及加息等。

此次会议强调了当前楼市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到的下一步的调控安排也已被媒体提前披露。其中包括,提高二套及以上商品房的首付,由当前的4成提高至5成到6成。此次会议提到正在研究的住房消费政策,此前重庆市已经向国务院提出向高端房征收特别房产消费税。

近年来楼市越调越涨的怪圈,已使得房价走向似乎不受调控的约束。如果严厉调控影响了商品房供给、抑制了需求,很可能导致2008年下半年楼市急速降温的现象重现,但如果不加大调控力度,楼市泡沫又很可能迅速变大。两难的局面将迫使中央出台更为严厉的调控措施。

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迅速退出,而资产价格 (1)(2)评论此篇文章

  其它评论发起话题相关资讯财讯论坛请输入验证码上涨又吸引大量贷款的流入。一季度银行发放贷款高达2.6万亿,近22.6%流向房地产市场。在上市房企融资受约束的背景下,这一数据仍有可能被低估。同时,个人购房意愿不仅未见回落,反而在持续收紧的调控预期中加快了购房步伐。数据显示,一季度,个人按揭贷款2193亿元,同比增长122.8%。

  楼市调控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令地产股反弹仍然受到压制。主要监管部门联合协作的调控难见成效后,进一步调控还得看国务院的安排,但中央如果调控房价的重担放在地方政府肩上,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陈洪亮 撰稿)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并不带表本站观点
来源:搜狐财经社区

我要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