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u_logo
新闻|女人|娱乐|旅游|教育|财经|体育|健康|吃喝|文化|汽车|IT|母婴|星座|城市|校园

网友互动:礼物押宝  积分竞猜

给编辑投稿
财经社区首页 > 财经社区热帖

向愚孝开炮——传统孝道并不适合现代社会

来源:
楼主:玩玩笑笑天天乐乐  [xiao___tian@sohu]
[原创]向愚孝开炮:传统孝道不适合现代社会——孝的土壤




向愚孝开炮之二——传统孝道并不适合现代社会




前文阐述过,传统孝道的生存土壤是且仅是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的基础是社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
当社会进步到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生产方式机械化,集团化。农耕文明也就没有了生存的条件。自然,传统孝道的生存土壤也就遭到了破坏。
所以,传统孝道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甚至,很多时候,传统孝道会对现代人的生活造成很多困扰和压力。




困扰一:父母命重要,还是自由意愿更重要?


传统的孝道要求,子女要无条件的听从父母的教训。近年来大热的弟子规中说: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甚至,只要和父母意见不同就是不孝。(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而作为现代人,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人长大以后,自我意识都是很强的。在很多问题的选择上,大多喜欢独立自主的分析判断问题。不可避免的,很多时候自己的意见会和父母的意见相冲突。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子女父母都很固执,尤其父母再因气而病的话,子女就难逃“不孝”的名声。这样合理么?


而儒家《孝经》的要求就有点可怕了。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看明白没?想要尽孝,就要有所成就。为什么要有所成就呢,因为要使父母感到荣耀才行。什么个人成就,什么社会价值都不重要。《孝经》教导我们,你所做的一切,都要让父母开心,使父母感到光荣才行。


个人意志?自由意愿?这在中国传统孝道里面是找不到的。这样的思想,适合现代社会么?




困扰二:不能堂前尽孝是多少人心底的痛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说的是,父母还在的时候,不能去很远的地方。如果非要去,不但要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还要安排好父母的住处,解决父母赡养费等等。一个“方”字,解释多多,内涵多多,压力多多。问题是,能做到么?
现代社会中,异地上大学是很多人都要经历的事情。异地上学后,紧跟着的就会是异地工作。这算是“远游”吧?在这段期间,我们有办法解决父母的住处和赡养费么?当然不能。只能依靠父母本身自己解决。好吧,这就是不孝!(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问题是,我们有的选么?


《常回家看看》是一首流传甚广的歌曲。很多人都很喜欢。可是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常回家看看,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遥远的路途,短暂的假期,生活的压力,紧张的票源等等客观因素促使很多人常年不能回家看看。这就是不孝!(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
长时间见不到自己的子女,父母必然会担心,牵挂,并且为此悲伤。这也是不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注: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听见《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的时候,你难受么?我很难受。




困扰三 要老人晚年幸福,还是自己的家庭幸福


宋朝,有一本书叫《百川学海》。可能大多数人都很陌生。我也很陌生。但是里面有四个字,我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养儿防老(其实应该是八字成语: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简单扼要的四个字,说明了养儿的重要性——防老。


这里面的防老有两层意思:一是物质,二是精神。(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可是,在现代社会中,年轻人的生存压力是非常大的。买房,结婚,不朝着家里要钱已经就很罕有了。有了孩子以后,又要面对教育产业化的压力,个人还要顶着医疗产业化的压力,吃穿住用行,饭局应酬各种花销层出不穷。能小有积蓄已经是不错的了,又有多少人还有余力接济家里呢?
提问:如果有这样的孝子,每个月挣钱要分出一分赡养家中父母,他能找到另一半么?
至于精神方面,更是一种奢望了吧。自私点说:上班哄领导,下班哄客户,回家哄伴侣孩子,还要每天抽出时间哄父母,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要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父母的快乐建立在自己的生活之上,个人的幸福又该怎么办呢?


就算物质上,我们能满足老人的需要。精神上,也能满足么?要知道,只是物质上满足,精神上满足不了的话,就是和养犬马无差别了(不敬,何以别乎)
养儿防老,说起来容易,儿子做起来何其难也。




困扰四:独生子女的烦恼


这个我实在懒得说。我只说一个事实:第一代独生子女之前的家庭,一般有三到五个子女。取其平均数四个,算起来是两个子女照顾一个老人。双独生子女家庭,有两个年轻人,四个老人。一个年轻人照顾两个老人。
情况改变了,还以老标准要求,这是要求我们独生子女的命是么?如果标准不变的话,我儿子长大了岂不是更可怕?一个年轻人上面就是六个老人。杀了他得了。






这样的困扰,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因此而产生的矛盾,每天都在不同程度的发生着。最明显的,就是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包括我)并不尊敬老人。这不能不说是孝道缺失的表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很多老人也在不停地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太不懂得尊重老人了。


但是,公正的说,这不是我们年轻人的错。这样的情况是时代的原因。
首先,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造成我国老年人数量的急剧增加(这也是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我国人口不降反升的根本原因)。老人,事实上是占用了很多社会资源和享有很多特权的。比如凡事优先,需要人照顾(比如让座)等等。而现在我国老年人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5%左右。是毫无疑问的老龄化社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情况还会加剧。(90年,扬州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6.7%,2012年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高达12.45%)
也就是说,现代的年轻人需要腾出比以前多一倍的资源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的需求。没有矛盾才怪呢。
注:我国规定60岁以上的人为老年人。


其次,我国传统文化发展遭遇过毁灭性的打击。应该说,明朝时期,我国的文化氛围还是相对比较宽松的。但是到了满清之后,篡改历史,大兴文字狱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流传下来的,几乎都是经过满清篡改或者审核过的典籍。这对传统文化是一次近乎毁灭性的打击。1911之后,传统文化被众多先进人士抛诸脑后,大家提倡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及“少年强则国强”这样的未经历史验证过的伪科学。建国以后,就不说了吧。
现在我们所谓的国学,敢说下是哪朝哪代流传下来的么?用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这合适么?
就比如本文前面就提过的“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行为标准在现代社会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你敢说自己是孝子么??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并不带表本站观点
来源:搜狐财经社区

我要回帖